close

  中新網蘇州12月23日電 (周建琳)“蘇州經濟總量大,蘇州生態紅線區面積大等等這些特殊市情,都決定了蘇州環境治理任重而道遠。”2013年歲末,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陸振東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說。
  同時,陸振東也強調經過這幾年生態修複,蘇州的生態環境總體在朝好的方向發展。
  生態修複“治水”先行
  “蘇州是水城,全市水域面積占國土面積42.5%。在生態文明建設‘十大工程’156項細化工程中,75%以上都是‘涉水’項目。”陸振東說,“治水”是水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。
  23日,當汽車駛上蘇州灣大橋時,太湖就在眼見。“湖面波光粼粼,水質清澈。”來自北京的劉艷艷第一次走近太湖,站在湖邊拍照留念,對於太湖的美她用“意想不到”來形容。
  曾受太湖藍藻事件殃及的蘇州,多年來一直將再現太湖碧波美景,作為生態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  2008年10月,吳江第一時間啟動了東太湖綜合整治工程。這項國家治理太湖的重點工程主要包括退漁還湖、退墾還湖、生態清淤、生態修複和洪道疏浚五項工程,投入達到40億元。
  2013年,東太湖重獲生機,這片120平方公里的優良水域加上兩岸60平方公里的陸域也被正式命名為“蘇州灣”。如今,這裡還因它寄托著一個美麗的“夢”:3年時間,打造出環太湖第一“黃金湖岸”。
  “從太湖治理,到河道清淤,到農村黑臭河道整治,從工業污水處置到農村生活污水收集”,陸振東表示,近年來蘇州的水質正在變好。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%。
  生態補償補了些什麼?
  走進太湖邊上的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馬舍村,村落整潔有序,庭院內外環境清潔;道路兩旁樹木成排,河道潔凈,河水清澈見底。雖然時值冬天,但這個小村莊依然透著江南村落的秀美。
  作為距這個取水口最近的行政村,這十多年來,為保護太湖水質,“嚴控發展”的馬舍村作出了不小的犧牲。相較於蘇州其他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,今日馬舍村只能算是“中等偏下”水平。
  時光的年輪轉到了2010年7月。這個太湖之濱的村落,忽然聞聽一個令他們意想不到的好消息:市裡下文件,要給村每年補償。
  據瞭解,2012年馬舍村得到的補償金達到150萬元。陸振東介紹說,2010年蘇州開始實施生態補償機制。生態補償資金的用途就是用於生態環境建設。
  統計數據顯示,2012年蘇州投入生態補償資金15.59億元。生態補償形成體系,覆蓋市域,蘇州這一做法開了全國先河。
  逐步還舊賬、絕不欠新賬
  在蘇州,黃橋鎮非常有名,素有“老闆鎮”之稱,是相城區發展民營經濟較早的地區,也是有名的“小電鍍”之鄉。
  但近年來,黃橋卻在做“工業瘦身”,把350家電鍍企業取締壓縮至65家,統一遷入電鍍工業區域,並建設污水處理廠,與環保部門聯網監控企業排污情況。
  陸振東透露,黃橋區域,三年之內電鍍企業要全部停產,因為重金屬污染嚴重。
  生態保護就要“儘快還舊賬、絕不欠新賬”!今年4月底蘇州推出的“十大工程”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,其中包括東太湖綜合整治、大氣清潔等十項內容,涉及資源保護、水質提升、大氣清潔、濕地建設、山體修複、垃圾無害化等各個方面。
  如此巨大的生態工程背後,是蘇州決策層的深深自省: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,怎能算是人間天堂?如果沒有魚米之鄉,又怎能稱之為福地江南?
 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,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存在“U”型規律,當人均GDP達到一個水平,產業結構和環境投入會顯著增加,環境質量將跨過“拐點”,進入根本改善的階段。
  這個“生態拐點”,環保部門用數據來體現,對公眾而言就是切身感受:山清水秀、藍天白雲……作為環保部門的官員,陸振東自然希望這個“拐點”早點到來。(完)  (原標題:逐步還清舊帳 蘇州力爭“生態拐點”早日到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m64qmtts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